資助、貸款、經營公司也是一把雙面刃,你有好好善用嗎?

早前筆者寫過有關政府紓困措施之一:政府百分百擔保貸款計劃的文章,例如有關這計劃的特點,申請時要注意的兩大「地雷」,這個計劃背後的價值和意義等。今次特別想和大家做一個想像,想像一下2022年政府的一系列紓困措施完結後,會發生什麼營商景象? 

「作最好的預備,作最壞的打算」是老套而不失禮的金石良言。在新冠肺炎一年半後,當政府的紓困措施一浪接一浪推行,大部分香港中小企申請完後貸款計劃後,筆者見到幾個營商現象開始浮現, 更相信這個現象在下年首兩季更明顯,我們絕對值得探討,應如何作好準備。 

1:資源耗盡但未有新生意方向 

正當政府的保就業措施和中小企百分百擔保計劃進行得如火如荼後,太多中小企未能藉這些措施讓自己的劍更利,反而做了更大的風險泡沫給自己。 

筆者看見其中一位客戶,她原本有三間餐廳,申請了政府的保就業資助後,也申請了三間餐廳的中小企百分百政府擔保貸款計劃,短期內得了超過500萬的資金。但筆者好奇的是,隔了短短一個月,她已問筆者,還有否其他資助/貸款可申請。經筆者了解後,原來他的保就業資助和百分百擔保貸款,已經大部份用來交了租金和人工,所剩無幾。
沒錯,相信這是絕大部分中小企老闆都會做的動作,始終在疫情裡大部分公司都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的狀態。其實筆者更建議她要去先去想未來半年的方向,疫情某程度上反映到不同中小企的抗疫能力,如果她早一點找我傾談,或許我會建議她先分析一下,三間餐廳裏面,哪一間餐廳受影響程度最高?地區上是否容許可以稍作轉型等。如果分析過後,知道未來半年未能有很大轉變,或許他真的需要考慮將其中一間結業,集中資金在另外兩間餐廳反而更好。在困難的時候, 第一件事真的需要背後有一個顧問團隊去商討, 太倉卒的決定,或許會帶多深遠的影響。 

所以筆者在此建議,如果大家在疫情期間已拿了政府一些紓困措施的資源, 最好是現在就立即整裝待發未來的半年或一年,重新了解市場上的需要及消費模式轉變,實行轉型和為未來作好準備。 

2:控制風險管理的力度 

除此之外,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社會現象,就是很多中小企一直以來都缺乏風險管理的部分,特別在違約風險方面。筆者在疫情期間中,親眼看到不少企業營運正常,有良好的員工,也有好的公司制度和文化, 卻因為最大的供應商違約「拖數」導致結業,十分可惜。 因此筆者建議所有中小企經過疫情後,重新審視與供應商和客戶(特別是首三大) 的合約條款和付款守則、數期等,降低違約風險。例如筆者認識的一間會計師樓,今年因為疫情影響,有些服務他們已調整為先付訂金,然後才提供服務等。 

3:持續增值 (個人及生意方面) 

時勢造英雄,英雄造時勢。疫情或許可以是一把雙刃劍。雖然大部分中小期都受疫情影響而生意下降,但是有些成功轉型的中小企或行業生意不跌反升,更有些企業,藉着這段時間收購同行的公司,或吸納了一些倒閉了的公司員工。他們視這個為「重新洗牌」的大好時機,去佔領市場上更高的位置,甚至利用這個時機更多推廣自己,證明自己公司在市場上屹立不倒。因此筆者建議如果大家有這些機會,也不妨也慎重考慮一下,吸納同行的優質員工,絕對對企業長遠發展有極大幫助。 

個人方面, 也可趁這個時候提升自己, 例如作為老闆的領導能力和公司的影響力, 甚至乎是一些業界的認可牌照和資歷等, 都是在未來公司發展上有幫助的創建。

我們有不少營商及中小企資助的文章可以與你分享,歡迎按這裡閱讀

祝你的生意在亂流下穩步上揚!